人人都知道,工齡在養老金計算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領到退休審批表的那一剎那,最先核對的都是工齡,可有一類人卻容易漏掉材料,怎么回事呢?
一般的企業職工如果順利在單位退休的話,是由單位的人事部門為其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可現實生活中,總有人沒有熬到單位退休,各種原因導致離開單位甚至下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下崗潮,讓很多國企職工不得不離開單位,自謀職業,如今,這一代人已經逐步退休,有很多人因材料不齊全,影響自己的待遇,怎么辦呢?下面【社保精算師】將為你深度解析:
01、工齡到底如何影響養老金在60后、70后的口中,我們經常聽說工齡這個詞,而工齡也確實是歷史存在的,主要指的是在企業工作的年限,那個年代下的單位基本上全是國企央企鐵飯碗"。
根據這一代人的回憶,那會兒企業里面有食堂,有托兒所,有醫院等,每個人之間既是同事又是朋友,所以,都親切的稱呼彼此為工友。
改革的浪潮襲來,一部分職工不得不下崗,另謀職業,苦于生計無暇顧及人事檔案,以至于多年之后,辦理退休手續時發現,缺少一項重要材料,養老金待遇會受損。
根據養老金計算公式,工齡長短不僅僅影響基礎養老金高低,視同繳費的還能多領一筆過渡性養老金,所以,下崗職工缺少工齡材料的,養老金少領,甚至減半。
02、視同繳費年限如何影響養老金所謂的視同繳費年限,就是個人未交過社保,卻認定為已經交過社保,認定工齡。只有特殊的人群和特殊時期的人才能享受。
一種便是知青下鄉、參軍的年限可以認定工齡,另一種是在1993年個人賬戶制度建立之前,在國企、央企等工作過的,符合連續工作年限可以認定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進行說明,下面拿我鄰居的例子來說明,他是工作7年后下崗,以后的日子都是自己做做零工,做做臨時工,倒賣點瓜果蔬菜來維持生計,都是自己交社保。
沒有認定這7年工齡,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礎養老金=8234*(1+6%)/2*16*1%=698元,個人賬戶養老金=39850/139=287元,不算利息的話,一共985元。
如果這7年工齡被認定后,此人一共22年工齡,瞬間就不一樣了,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8234*(1+6%)/2*22*1%=960元,還能多領一筆過渡性養老金。
大連過渡性養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建立個人賬戶前年限+特殊工種折算年限)*1.4%=8234*(1+0.6)/2*7*1.4%=646元。
養老金變成1893元,相當于翻倍了,所以,別小瞧這7年的工齡,可怎么才能被認定呢?如果當初的人事檔案遺失,如何找回呢?
03、人事檔案重要材料怎么才能證明自己的工齡呢?社保制度發展至今日,網絡信息化早已不斷完善,工齡這個詞匯也逐步被繳費年限所代替,也就是說,不管你實際工作了多少年,是否參保繳費,參保年限長短,才是決定養老金多少的關鍵指標。
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說,網絡信息幾乎是沒有,所以,關于工齡的證明材料都會存在人事檔案中,比如說招工登記表,離職證明,解除合同證明書。
因為個人無法查看自己的人事檔案,且屬于歷史資料,很多人在退休時才知道這回事,曾經的單位歷經改革,隨著大浪潮早就被淹沒,怎么找到當年的痕跡成了大難題。
一旦丟失,建議下崗職工們盡快去當地的市檔案館進行查詢。如果能夠找回原來的證明材料,第一時間提交給當地的社保局,那么養老金會重新核算給本人。
感謝大家的關注,養老金的知識將會第一時間更新,大熱天的不必大家跑腿,動動手關注一下,即可了解到最新、最全、最準的社保知識。
本文標題:下崗職工辦理退休,別漏一項重要材料,否則工齡少算,養老金少領
本文出處:http://www.322033.com/news/news-shenghuo/2452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