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農村有句難聽的俗語:人老討嫌,樹老招風。
當我們過了六十歲之后,就不得不考慮養老的問題。
很多人以為,有了養老金、存款、房子等,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其實,解決養老的問題,除了金錢,更多的是感情。誰都不能生活在真空里,情感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是必不可少的。
少年夫妻老來伴,只要夫妻兩個人都健在,總能互相靠一靠。隨著年紀的增長,有人先走一步,這是不能避免的事情。留下來的人,多半會變成一人戶,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有道是,人要未雨綢繆,不可臨渴掘井。
人到晚年,老伴走了之后,可以采用以下幾種養老模式,
02
第一,共享養老:和周圍的人共享年輕元素,讓生活變得有溫度。
最近看到一個詞語,叫共享孩子。
也就是說,在經濟不算發達的地方,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居多。因此,某一個年輕人,在照顧自家老人的同時,還要照顧周圍的老人。
這一點,符合孟子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
舉個真實的例子。
據《中國文明網》報道,家住山東省郯城縣的朱觀景,在上高中的時候,因為家和學校距離很遠,他不得不租房居住。
房東是一位老奶奶朱學秀。
朱觀景在老奶奶家住了一年,房租、水電等費用,全部都免除了。在冬天的時候,老奶奶還做了墊子給朱觀景,每天早晨送稀飯,夜里放學回來,桌子上會有熱騰騰的餃子。
多年以后,朱觀景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他堅持每個月給老奶奶幾百元的生活費。
接下來,老奶奶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朱觀景毅然辭職,專門照顧老奶奶九年。
也許,很多老人會認為,遇到朱觀景這樣的好心年輕人,太難了。其實不是的,人與人的感情,是一報還一報。
要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老人力所能及地關愛年輕人,年輕人總是會感恩的。
在現實生活里,很多老人,獨守空房。并且房子很大,有好幾個臥室。完全可以把多余的臥室分享給有需要的年輕人——上初中或者高中的少年、剛剛外出打工的小年輕、有生活困難的中年夫妻等。
把房子分享給年輕人,好處有三點:家庭會變得熱鬧;老人遇到困難,有人關照;留下一份恩情。
當年輕人走出困境之后,老人自然會得到回報。
如果老人一直都在和年輕人共享幸福,那么老人走不動、獨居的時候,就能得到幸福的回報。這是因果定律,看似偶然,但也是必然。
有句話說得好:你自私自利,憑什么讓我大度?
不管是把年輕人請進家里,還是和小區里的年輕人互動交流,都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東西,對于老人來說,是多余的,但是對于年輕人來說,卻是期待得到的。
一個能夠共享到年輕元素的老人,不僅會得到自己的孩子的關愛,也會得到一大批孩子的關愛。
03
第二,旅居養老:和愛好旅行的人出去走走,或者隨兒女一起漂泊。
與其把時光,耗費在形單影只上,不如主動走出去,和幸福的人群一起浪跡天涯。
有一段時間,五十多歲的阿姨蘇敏,成為了大家熱議的人物。
因為和丈夫感情不和,生活上長期AA制,所以她選擇了一個人外出旅行。
剛開始,一個人,一臺車,一部手機,走到哪里算哪里。但是她真正走出去之后,很多有相同愛好的人,都在幫她。
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因為有相同的愛好,團聚在了一起。
大家互幫互助,生活因旅行而變得美好。
當然,老人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可以去旅行,度過很多浪漫的時光。到了走不動的時候,還得另外想辦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年輕人,不會在老家定居、工作。他們外出打工、創業。老年人應該放下家鄉情結,舍去內心的固執和偏見,隨著兒女一起漂泊。
有人說:哪里的黃土不埋人?
只要有兒女的地方,都是好地方。這樣想的話,老人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環境,融入到當地的老年圈子。
04
第三,互助養老:和小區的老人結盟,合力幫助年老體弱的老人。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道理顯而易見,但是很多老人卻做不到。他們把鄰居當成賊一樣防備著,認為年輕的鄰居,惦記著自家的財富。
如果老人拒絕和左鄰右舍交往,那么老年夫妻之中,有一個人先走之后,就馬上會陷入到孤苦無依的地步。
聰明的老人,在健康的時候,會主動去照顧年老體弱的老人。這樣做,可以讓老人的兒女放心外出工作,也能讓自己的善良,傳遍整個小區。
你把更老的人當親人,那么你到更老的時候,也會有身體健康、年紀稍微小一些的老人,主動來照顧你。
愛心的接力棒,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關鍵是,老人要主動拿起接力棒。
湘潭在線上有一個報道:八十多歲的朱起毅和劉群夫妻,入住某小區之后,和剛退休的鄰居彭國安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兩個家庭平時交流很多,因此在朱起毅和劉群生病住院期間,得到了彭國安夫婦的照顧。
我們不能讓鋼筋水泥做的房子,隔離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可以改變一個小區的風氣,也能讓自己得到實惠。
05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有一家情感銀行。
身體健康的時候,把情感儲蓄到銀行,當一個人踽踽獨行的時候,可以從銀行里把情感取出來,從而讓生活變得暖融融。
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的需求在增加,養老的方式在改變。
建議老人們,做到以下四點。
其一,堅持鍛煉身體。只要自己能夠走動,養老的事情,總能自己處理。生活也會體面一些。
其二,留下一筆錢。從中年的時候,就開始儲蓄養老的錢,考慮養老的房子等。
其三,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良好的道德素質,會讓老人得到社會的厚愛。
其四,提升獨處的能力。學會起碼的生活技能,吃吃喝喝、就醫等,都能自己搞定。
每個人都會變老,不要等老伴走了,自己也走不動了,才想起要做點什么。
好的人生,順其自然變老,積極向上變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本文標題:人到晚年,老伴走了之后,可以采用以下幾種養老模式
本文出處:http://www.322033.com/news/news-shenghuo/2617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