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艾渺
近年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嚴峻。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9億。占到總人口的13.5%。我國正在向中度老齡化邁進,且速度越來越快。未來5年,預計將新增老齡人口2300萬人,失能老人將達到5000萬。
因此,大力發展養老產業,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強大推動力。今年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次以專題形式單獨展現養老主題,足見養老產業的受關注度。
養老插上金融翅膀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呈現四個特點:數量多、速度快、差異大、任務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然而,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也有體制優勢、經濟優勢、文化優勢、后發優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源遠流長的孝親文化,同時能夠汲取以往的經驗,少走彎路。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確立了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制度框架;5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明確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并規定了基本標準和原則。同時,各地區也相繼出臺了發展養老金融、推動金融服務適老化改革等相關舉措。
北京康養集團副總經理李洋表示,人均GDP到1.3萬美元以上對養老產業化需求將進入到爆發階段,養老產業進入新的爆發階段,標志就是產業和金融有效的融合,通過金融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機構預測,2030年康養產業的規模將達到22萬億元,2020年是8萬億元,因此,養老產業有望超過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自個人養老金制度之落地后,金融機構亦是摩拳擦掌,搶占市場藍海。其實,養老產業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亟需金融機構發揮金融優勢、創新金融產品,持續探索融入養老生態圈。
北京人壽董事長郭光磊談到,面對長壽時代養老保障挑戰,金融業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將與養老息息相關的保險、健康與財富管理進行科學地整合,來滿足全社會醫養結合、富足養老的目標。
在北京銀行監事長曾穎看來,國務院辦公廳推出關于推動個人養老發展意見明確要求參加人應當指定或者開一個本人唯一的養老金資金賬戶,用于個人養老金。以北京銀行為例,在北京地區,北京銀行有2600萬零售客戶,收集的資金量達9500億元。在客群當中50歲以上客戶占比近31%,北京銀行一直做一老一小的服務以及工會卡的服務,具有非常好的客戶基礎,因此從銀行角度來說,在賬戶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而在產品上,銀行的產品更加穩健,可以給老年人提供一個低頻的,或者相對收益沒有那么高,更穩健、更安全的服務。
專業人才需求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系教授劉引玲表示,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未來將呈現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齡化速度快等特點。當前居家養老仍面臨諸多困境,其中人才緊缺是居家社區養老的重要瓶頸。她表示,應把居家養老服務教育培訓融入到社會的大教育系統之中,進行社會化管理,建立社會福利的人才高地。
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趨勢,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5%,2050年將超過25%,從老齡社會到超老齡社會發展進程飛快。而居家社區養老人口在我國老年人口中占90%,政府、社區、養老機構如何把養老服務延伸到居家養老的群體,滿足他們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是必須著力解決的緊迫問題。目前社區居家養老可以分為政府主辦、層級聯動,政府主導、中介運作,政府資助、機構主辦和政府購買、市場運營四種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
劉引玲表示,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將呈現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齡化速度快、高齡化空巢化問題日益突出、老年撫養比大幅上升、養老負擔加重、未富先老等特點。中國人的養老觀念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根據有關調研,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約10%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然而當前,居家社區養老還存在不足,未來,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會越來越多,對養老服務的專業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她說。
劉引玲認為,人才緊缺是居家社區養老的重要瓶頸。能否培訓一支業務精、素質好、熱情為老年人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是居家養老服務事業成敗的關鍵。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培訓中,應有統一的大綱、教材,有一支優秀的師資力量,有一批經有關部門審核認定的社會辦學機構,并頒發經國家認可的全國,或者至少是省市通用的資格證書,從而把居家養老服務的教育培訓融入到社會的大教育系統之中,進行社會化管理,建立社會福利的人才高地。她建議。
除此之外,劉引玲建議要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等服務人員,以及涉老社會工作、養老服務機構經營管理等人才。同時,大幅度提高養老從業人員收入,讓更多人愿意學習養老護理并從事這個行業。
數字技術賦能健康養老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幫助老年群體跨越巨大的數字鴻溝,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民生問題。
智慧養老彌補了傳統養老模式成本過高、服務品質不高的問題,已經成為廣受行業關注的新型養老模式。泰康健投助理總裁兼首席科技信息官李斌認為:對于智慧養老而言,養老才是核心和根本,智慧只是支撐和手段。
如何讓智慧養老由虛向實轉變,為老年人及養老機構提供真正的價值賦能?李斌基于泰康之家在智慧養老領域多年的運營實踐經驗,現場給出了五點建議:第一,注重應用場景,明確產品定位,以老年人真正的需求為導向;第二,注重適配度,要做到技術適配,價格可控;第三,一定要簡易化,方便老年人上手,且性能穩定;第四,注重服務配套,線上線下融合,構建服務閉環;第五,要有針對性,聚焦照護和人文,實現精準服務。
面對養老需求日趨多元化,養老壓力居高不下的社會痛點,科技企業大力探索用信息技術助力健康養老的智慧化、適老化,與傳統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模式融合,發揮技術對健康養老產業中的提質增效支撐作用。
百度智慧醫療總經理劉軍偉談到,百度智慧養老聚焦老年人實際需求,用AI技術和科技硬件打造智能化、適老化的服務理念,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讓科技賦能有智也有情。
而海信智慧生活構建了從感知、計算到服務的全流程家庭健康系統,方案涵蓋了包括智能家電產品、智能家居產品以及多種多樣的監測設備在內的全產品品類;通過數據傳輸、數據處理、AI計算等全方位的平臺能力,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健康飲食、健康睡眠、安全防護等適老化場景服務。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高成運表示,從品質消費角度來說,當前我國老年人有四個方面的需求尤為突出,分別是健康消費需求、文娛消費需求、數字消費需求和價值消費需求。以國內老齡群體的文娛消費需求為例,伴隨著我國50后、60后人口進入老齡,老年人綜合素質越來越高,對文化活動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上升,文化養老市場很大,需要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他指出。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表示,隨著數字技術尤其是可信計算等技術在康養行業的廣泛應用,會使得原來在行業里面數據缺乏、數據可信度差等問題得到逐步解決。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之后,康養數據將會變成康養資產。
本文標題:養老產業呼喚新模式、新生態
本文出處:http://www.322033.com/news/news-shenghuo/2764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