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全國開展為期半年的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消息,今年1月至6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涉養老詐騙犯罪767件1863人,其中以養老產業為名實施犯罪的827人,其他涉養老詐騙1036人。
從最高檢披露的相關信息來看,養老詐騙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具體而言,各類犯罪逐步與互聯網高度融合,由線下向線上發展,犯罪嫌疑人往往通過電話、微信、網絡、移動支付等方式實施詐騙;在犯罪手段上,通常以投資養老項目、代辦養老保險、開展養老幫扶等為名,騙取老年人財物。在詐騙過程中,犯罪分子往往用送雞蛋、杯子等小恩小惠讓很多老年人放下戒心,先嘗甜頭后入陷阱。同時,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黑色產業助推養老詐騙犯罪的問題日漸凸顯,犯罪嫌疑人往往根據搜集到的個人信息,通過不定期打電話、上門拜訪等方式精準選擇老年人。
單個來看,上述詐騙手段似乎都好防范,但詐騙往往是連環計,各種騙術一結合,老年人在騙子面前就變得十分弱勢。最高檢6月份發布的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犯罪典型案例很能說明問題。在某集資詐騙案中,犯罪分子先是非法成立一家公司,以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進行藝術品投資等老齡產業為幌子,夸大經營規模、投資價值,并許諾給付年化收益率為8%—36%的高額回報。為了誘騙老年人參與投資,除了免費發放雞蛋、米、油等生活用品外,還吸引養老群體參加公司活動,向老年人宣講老齡健康、老齡金融、老齡文化等公司六大老齡板塊,夸大宣傳養老產業前景、規模;使用極少數集資款設立根本不具備養老條件的養老社區、打造居家服務項目等,組織老年人參觀、試住;邀請影視明星廣告代言,等等。
這樣的犯罪手段別說老年人,哪怕是年輕人,一整個體驗下來也得迷糊。事后看,受騙老人的心態較好揣摩——養老盡量別麻煩子女,不去打擾子女的工作生活,而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產業前景光明,如果能趁現在完成一筆收益較高的投資,晚年生活不僅可以過得比較愜意,在子女需要幫助的時候還能幫他們一把。
隨著時代的發展,養兒防老那一套逐漸被拋棄,老人們有這樣的想法很好理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他們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會引導他們去相信所謂的投資項目。
除了形式上像正經投資項目之外,典型案例中所呈現的對老年人的關懷陷阱讓人唏噓。犯罪分子帶著非法目的做著一些關懷行為,在這種表面關懷中,老人一步一步掉入陷阱。比如,在一起集資詐騙案中,犯罪分子頻繁組織公司員工到老年人經常聚集的小區、公園、菜市場等場所,以免費分發雞蛋、洗衣液等方式,配合虛假宣傳,獲取老年人關注并拉近關系。對有購買可能的老年人,組織公司員工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照顧老伴、陪同聊天,甚至以認干親等騙取老年人信任。受騙老人們或許很難想象,當初照顧他們,叫他們干爹干媽的人居然是為了騙錢,而這又折射出當代家庭關系對老人關懷的嚴重缺失。
值得關注的是,老年人本就依靠儲蓄和養老金養老,他們被詐騙后很難通過勞動或工作重新獲取新的收入,對于受害群體來說,追回被騙錢財遠比犯罪分子受到刑責更迫切和重要。然而,從以往財產犯罪的經驗看,追回錢財十分困難,要么已經被犯罪分子揮霍一空,要么已經被轉移,正義雖然得到彰顯,但卻導致了老年人失去很大一部分養老依靠。所以,既要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預防上著重發力。當下,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檢察官進校園活動,與之類似,也期待更多的檢察官進社區活動,向老年人宣講法律知識,把典型案例講到社區里,說給老人聽。
養老詐騙犯罪惡劣至極,預防要走得更快一些,尤其是要注意新動向,提醒老人注意以養老產業為名實施的犯罪。
本文標題:對涉養老詐騙要打擊更要預防
本文出處:http://www.322033.com/news/news-dongtai/2802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