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讓失能老人住得起機構,讓失能家庭找得到護理人員?省政協進行了一次民生協商
時間:2022-12-09 20:15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兄妹把父母送進養老院,我卻無能為力,因我們都做不了主》前段時間,微信公號推送的這篇文章,講述一則真實故事,引發很多讀者共鳴,事關父母老去,還有為人子女的感同身受。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老齡化加速,失能人員的長期護理,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個主題在浙江,其實早已有探索:2017年,寧波開展國家試點;今年6月,省醫保局省財政廳聯合出臺《關于深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從省級層面規范全省試點工作。
這項工作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省政協將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年度重要履職項目之一,并在10月底舉行了一場關于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民生協商論壇。△圖片來源于CFP
引入社會力量,打造住得起的機構
長期護理保險工作,浙江取得哪些成績?今年,浙江將深化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列為共同富裕重大改革事項、浙里康養的標志性成果。目前,全省參保人數1594萬人,已順利完成今年民生實事任務。
不過,你知道長期護理保險嗎?在農村,為失能人員提供服務的機構,是否能滿足需要?為更好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要,長護險仍需持續完善。
平湖市政協委員、市愛衛發展中心主任宋亞琴介紹,從2018年開始,平湖累計為4837名重度失能人員提供長護險服務,但存在服務項目不夠多、從業人員能力不強、機構服務不夠規范等問題。
現有基層養老機構難以開展涉醫項目服務,不能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要。宋亞琴指出問題,也給出建議方案,可以將供給規范重點放在公立醫院主辦的醫養結合機構中試點推行,保證服務專業化和資源整合最大化。允許各地結合實際適當增加一些項目清單,比如一些專業康復器材的租賃等。
跟宋亞琴一樣,基層養老、農村養老是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農村老人多,機構少,床位更少。嘉興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市委會主委俞紅平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機構等社會力量加入,壯大農村養老服務市場,通過改造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敬老院等,建成一批醫養結合服務設施,確保每個鄉鎮擁有一個養老服務綜合體或康養聯合體。
有了機構,還要確保失能老人能夠住得起。
省政協委員,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董事季紅麗建議,可以加商保銜接,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發展與長期護理社會保險相銜接的商業護理保險,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
加強培訓提高收入,培養護得好的人才
失能人員就像嬰兒,無時無刻需要照顧。要想給家屬喘息的機會,除了靠譜的機構,更需要專業的長效護理人才。
寧波市海曙區廣安養怡院院長劉建麗分享的案例,是現實的縮影:幾年前,寧波海曙區委托廣安養怡院的專業工作人員,對轄區困難失能老人開展專業照護服務,發現問題很多。在一戶老人家里,家屬正為平躺的老人喂飯,不知道危險性。另一戶,4個親屬合力幫老人洗頭,手忙腳亂,沒有章法,老人也很不適。
在劉建麗看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把家庭照護者能力培訓納入長護險保障計劃。在培訓內容上,以照護服務為核心,根據服務對象的特點增加疾病防控知識等輔導內容。劉建麗的建議,有實踐支持從2017年開始,廣安養怡院就聯合相關街道開展失能照護者能力培訓項目,為家庭照護者以及志愿者進行培訓,至今已培訓了6000多人次,效果不錯。
不過,給護理人員集中授課并不容易。寧波市海曙區醫保局局長金瑩介紹,海曙區委托專業機構編撰長護險技術規范,制作形成融媒體教材,建立長護服務人員數字化培養與評價管理平臺,受到好評。
在協商論壇上,除了這些探索經驗的分享,還有不少金點子。
平湖市政協委員、市愛衛發展中心主任宋亞琴建議,各類高校、職業院校迎合社會需求,注重護理、心理交叉人才的培養;省政協委員、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護理科科長許征駿鼓勵失能人員親屬鄰里、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專業化培訓,就地就近提供護理服務。
委員們還提出,可以建立長護服務人員獎補激勵制度,舉辦技能比武大賽,將長護服務納入到首席工人、技能之星等榮譽的評選范圍;可以開展行業工資指導價研究,提高薪酬標準,建議制定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薪資參考標準;強化護理崗位正面宣傳,增強從業體面感,提高護理員的社會和自我認可度……真金白銀的實惠,實實在在的辦法,都是大家為解決問題開出的一張張良方。
加快數字化場景應用,提供用得順的服務
長期護理保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制度,涉及民政、財政、人社、衛健、醫保、殘聯、銀保監等多部門,如何更好地協調統籌,加強信息交互,打通部門間就診、低保、評殘等信息壁壘?數字化,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在當天的協商論壇上,不少政協委員都圍繞這個議題,給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省政協委員、廣宇集團董事長王軼磊提出,開發使用失能失智數據平臺。政府推動專業篩查,建立集成化系統,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方式做認知癥篩查,提高篩查效率。通過大數據收集、建立老人健康檔案,為老人提供健康評估,在前期階段盡早干預。建立平臺的另一好處,是失能失智老人發生意外情況時,能立即通過大數據系統預警,盡快給予相應的醫療措施,預防工作精準化,同時也降低長護險的支出,形成閉環。
俞紅平也提到加快數字化場景推廣應用。目前,嘉興市已經建成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浙里長護在線’,可以在全省推廣應用,為家庭、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提供更優化、便捷的服務。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長護險服務有效監管護理時間、內容和質量一直是個難題。
宋亞琴建議加強統籌協調,成立專職管理機構,引入第三方監管機構加強監管。通過加快長期護理保險系統平臺建設,推廣‘浙里長護在線’數字化場景應用,逐步實現服務機構、行業領域間的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讓失能人員老有所護,更是浙江提出的更高要求。此次民生協商論壇,通過建言資政,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智慧力量。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浙江:如何讓失能老人住得起機構,讓失能家庭找得到護理人員?省政協進行了一次民生協商
本文出處:http://www.322033.com/news/news-dongtai/2878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